標題 99N23-情緒勞務、組織公平與自我效能對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 -以員工工作滿意度為中介變數 The Relationhsip Among Emon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Justice, Self-efficac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Employee—Job Satisfaction as a Mediator.
姓名 林怡香
指導教授 楊敏里 老師
畢業日期 2011/06
附件檔案 99N23Adobe PDF
參考連結
摘要 銀行業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才,以提升員工工作 滿意度,並重視員工對組織的承諾,讓員工願意繼續留在組織、認同組織。本研 究分析結果提供以下建議:一、支持員工並給予適時鼓勵,提供抒解情緒的管道。 二、提供員工表達意見的管道,建立公平、公正的升遷制度。三、透過在職訓練 與提供進修機會和管道提升員工的本職學能。四、透過舉辦活動方式以增進同事 情誼,期能提供銀行管理階層對人力資源管理規劃及組織決策管理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金敦(2005)。中輟生輔導服務志願人員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持續服務承諾之
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姿云(2009)。組織氣候、自我效能、預期成果對知識分享意圖與行為之影響-以
社會認知理論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碩士論文。
田育昆(2007)。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田欽文(2008)。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教師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朴英培(1988)。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
電子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雪梅(2006)。員工自我效能、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東森電視
台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萬益、林清河(2002)。行銷研究。台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呂瑄宜(2008)。醫事人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
系碩士論文。
呂奇樺(2007)。組織公平、企業聲望認知與組織承諾之關係探討。國立中央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光裕(2009)。銀行行員倫理行為前置因素之研究-以兆豐國際商銀為例。國立東
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李佳勳(2008)。情緒勞動、情緒耗竭、工作滿意度與職業承諾-以工作投入、知
覺主管支持為調節變項。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雯(2002)。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109
林世娟(2005)。工作動機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市立醫院員工與志工為例。世新
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玉卿(2010)。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探討創業機會辨識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威廷(2008)。組織氣候與員工工作滿意度對組織承諾-以海運承攬運送業為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彥宏(2008)。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雍敏(2008)。國小教師情緒勞動量表發展。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贊正(2006)。台灣金控公司之組織變革、組織公平、員工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
關聯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平(2000)。組織情緒勞務負擔量表之發展。中山管理評論,第八卷,年秋季
號,3,427-447。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三版,台北市:五南書局。
邱鴻森(2008)。臺北市運動中心內部行銷對員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3)。教師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取向。現代教育,7(1),103-113。
徐鳳卿(2009)。內外控人格傾向、自我效能與工作滿足感關聯性之研究-以臺北
市立國民小學人事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馬庭宇(2008)。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滿意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縣市私立高職
教師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佳伶(2001)。銀行行員情緒勞務負荷、影響因素與結果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心瑜(2007)。情緒勞務和工作滿足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110
張曉毓(1998)。情緒勞務、組織行為結果與人力資源管理方案之研究。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戚樹誠(2007)。組織行為。臺北市:雙葉書廊。
許晉霖(2010)。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的國際觀光旅館為
例。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清鈞(2004)。金控成立後銀行之組織氣候、員工人格特質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及
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
許淑慧(2008)。醫院員工之內外控人格、組織公平、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關係之
研究-以某醫院為例。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昌(2008)。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與組織公民行為間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地
區銀行業從業人員為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吳政(2002)。組織文化、領導行為、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嘉南
地區銀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君菱(2008)。金融機構購併後員工工作滿意度之探討。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事業
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見來(2008)。組織公民行為前置因素之研究-以本國銀行行員為例。國立東華大
學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政邦(2010)。組織社會化、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以金融保險業與房
仲業為例。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陳盈潔(2004)。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以
金融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秋敏(2009)。組織變革、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間關係之探討—以 T 公司為例。
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
陳順宇(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 操作。台北:心理。
111
傅國忠(2008)。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組織氣候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以監視器
產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淑芬(2005)。我國中央機關檔案管理人員自我效能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
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詠郎(2006)。學校變革公平性與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黃毓華、劉錦雲、陳錦輝等人(2008)。工作需求─控制模式與工作倦怠關
係之研究:以自我效能為干擾變數。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37-51。
黃家齊(2002)。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認知與員工態度、績效之關聯性差異分析-心
理契約與社會交換觀點。管理評論,21(4),101-127。
黃勝隆(2003)。金控成立後銀行員工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金控公司為例。國
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賀(2009)。組織行為:影響力的形成與發揮。臺北縣:前程文化。
黃德信(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覺的組織公平、工作滿意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
以關係需求為干擾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管理所教育行政系碩士論文。
楊仁壽(2000)。動態複雜任務中挑戰性標的與短期標的。管理學報,17(1),43-69。
楊馥菱(1998)。情緒勞務工作者的社會支持、自我調控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
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金生(1998)。資訊委外人員特殊與一般自我效能模型的驗證:台灣地區公營機
構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2 卷,第3 期,135-172。
葉千禎(2009)。影響女性創業意圖因素之研究-以社會網絡為中介變數。國立高雄
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葉瑞元(2005)。中央氣象局員工自我效能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詹閔順(2008)。客服人員的人格特質、情緒勞動與組織承諾、工作滿足之關係研
究-以電信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112
鄔佩君(2003)。第一線服務人員之情緒勞動的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關係:以銀行
行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蔣佳良(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情緒勞務與學校組織文化及工作滿意之
相關研究。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專班碩士論文。
蔣美惠(2004)。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候對工作滿足、自我
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保全公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家蕙(2004)。派遺員工之程序公平知覺、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馨慧(2007)。情緒勞務負荷、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幼兒
園教師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謝秦強(2005)。主管之領導行為與工作特性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影響之
研究 —以台南市銀行為實證。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魏方亭(2001)。嘉南地區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及工作壓力與任教承
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3
二、英文部份
Adams, J .S.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67-299, NewYork: Academic.
Adelmann, P. K. (1989). Emotional Labor and Employee Well-be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ailey, J. (1996). Service agents, emotional labor and costs to overall customer servic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San Diego, 4(11).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9).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rough perceived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5), 729-735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Bies, R. J. & Moag, J. F. (1986), Interactive justice: 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 Research on Negotiations in Organizations, 1, 43-55.
Brewer, E. W. & Clippard, L. F., (2002).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student
support services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3(2) ,
169-186.
C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 Mcgraw
Hill.
Folger, R. & Greenberg, J., (1985), Procedural justice: an interpretative analysis of
personnel system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 ,
141-183.
114
Folger, R. & Konovsky, M. A. (1989), “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eactions to pay raise decisions,” Journal of Academy Management, 32(1),
115-130.
Fornell, C. & Larcker, V.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Gist M. E., & 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7(20), 183-211.
Gist, M. E. (1987). Self-efficacy: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3), 472-485.
Grandey, A.. (2000).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Greenberg, J. (1987). A taxonom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 9-12.
Greenberg, L. S. (1986). Change process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therapy, 54, 4-9.
Hair, J.F., Anderson ,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Y.:Macmillan.
Herzberg, B. M.,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mia Press.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29-40.
James, N. (1989). Emotional labor: skill and work in the regulation of feelings.
115
Sociological Review, 37, 15-42.
Kalleberg, A. (1977), Work Values and Work Rewards.
Konovsky, M. A., & Pugh, S. D. (1994).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656-669.
Leventhal, G. S. (1980), What should be fine with equity theory? 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Gergen, K. Greenberg, M. & Willis,
R. (Eds.),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27-55, New York:
Plenum Press.
Lind, E. A. & Tyler, T. R. (198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
springer, Plenum, New York, NY.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d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enally, 1297-1349.
Maslow, A.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Y.:Harper & Row.
Meyer, J. P. & Allen, N. J. (1991),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1), 61-89.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986-1010.
Mowday, R. T., Porter, L. 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W. (1979).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224-247.
Niehoff, B. P. & R. H. Moorman (1993). Justi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 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3), 527-556.
116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Robert, L. & Wortzed, L. (1979). New life-style determinates of women’s food
shop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43(9), 28-39.
Smith, A. K., Bolten, R. N. & Wanger, J. (1999),A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encounters involving failure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6(3), 356-372.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6, 46.
Thibaut, J. & Walker L.(1975). Procedural justice: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harton, A. S., (1993). Th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work – managing
emotions on the job. Work and Occupations, 20(2), 205-232.